皕晟百科
ENCYCLOPEDIAS
|
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受理号: CQZ2200163
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技术审评报告
产品中文名称: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产品管理类别:第三类 申请人名称: 艾柯医疗器械 (北京) 股份有限公司
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
目 录
艾柯医疗器械(北京) 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顺义区南彩镇彩达三街一号茂华工厂3号厂房1层 101 北京市顺义区南彩镇彩达三街一号茂华工厂3号厂房1层 101
(一) 产品结构及组成 该产品的植入物为柱形自扩张支架,由自膨胀式钴铬合金 和铂钨合金丝编织而成。输送系统由推送杆、不锈钢线圈、漏 斗、支撑垫、编织管、标记环、铂金线圈、警告标记、热缩管、 粘接剂组成。产品经辐照灭菌,一次性使用。 (二) 产品适用范围 该产品用于成人患者颈内动脉(岩骨段至末端)与椎动脉 未破裂的囊状或梭状的宽颈(瘤颈宽≥4mm 或瘤体/瘤颈比<2) 动脉瘤, 且载瘤血管直径≥2.0mm 且≤5.6mm。 (三)型号/规格 表1 型号规格表
(四)工作原理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通过介入的方式,释放于载瘤血管的直 管段中,将动脉瘤与载瘤血管的直管段隔开,引导血流不进入 动脉瘤,使动脉瘤腔内的血流停滞或明显减慢,加速瘤内血栓 形成及瘤颈处内皮化,达到修复载瘤动脉的作用。 (一) 产品性能研究 1. 产品技术要求研究 产品技术要求研究项目如表 2 所示: 表2 产品技术要求研究摘要
2. 产品性能研究 产品性能评价包括模拟使用性能、支架/输送系统物理和机 械性能研究、 MRI 兼容性、支架有限元分析研究、支架疲劳性 能研究、血流动力学 (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研究、产品治 疗前后血流动力学研究 ) 、可视性、机械球囊径向支撑力等研 究,结果表明产品符合设计输入要求。 (二) 生物相容性 该产品包含支架和输送系统两部分。支架为植入器械,与 循环血液长期接触;输送系统为外部接入器械,与循环血液短 期接触; 申请人对植入器械及外部接入器械分别进行了生物相 容性评价,产品生物相容性风险可接受,具体评价项目详见表 3。
表3 生物相容性评价内容表
(三)灭菌 该产品采用辐照灭菌,无菌状态提供。申请人提供了辐照 灭菌过程确认报告、辐照灭菌剂量审核报告,证明无菌保证水 平为 10-6。 (四) 产品有效期和包装
该产品货架有效期三年。申请人提供了货架有效期验证报 告,验证实验为加速老化验证,包括产品稳定性、包装完整性、 运输稳定性验证。 (五)动物研究 该研究目的为评价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在新西兰大白兔动物 模型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。植入即刻、植入后 30 天、90 天、 180 天和 365 天分别进行观察,评估动脉瘤治疗效果和侧支血 管影响等。评价指标包括: 器械性能特征:器械的准备和导入、追踪性能、回撤/重新 定位性能、植入物展开性能、展开的植入物重新交叉、移除输 送系统、侧支通畅性能、植入物稳定性、载瘤血管血栓或狭窄。 器械安全性: 动脉瘤颈血栓、内皮化百分比、新生内膜、 动脉瘤囊机化、炎症、新生血管、血管损伤、纤维蛋白、出血、 内膜炎症反应、外膜炎症反应等。 器械有效性:动脉瘤闭塞和侧支通畅性。 动物研究结果表明,产品符合预期设计要求。 该产品以临床试验方式进行临床评价。临床试验目的为评 价申报产品用于治疗 “成人患者颈内动脉(岩骨段至末端) 与 椎动脉未破裂的囊状或梭状的宽颈(瘤颈宽 ≥4mm 或瘤体/瘤
颈比<2)动脉瘤, 且载瘤血管直径≥2mm 且≤5.6mm”的安全 有效性。临床试验为前瞻性、多中心、单组目标值临床研究设 计。 该临床试验在 4 家临床机构开展, 纳入全分析集共 128 例 患者,术后 12 个月影像随访率为 100%。试验的主要有效性指 标为术后 12 个月动脉瘤成功闭塞率,次要有效性指标为术后 12 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率、术后 12 个月动脉瘤载瘤动脉狭窄 ≤50%且术后 12 个月未行替代治疗的比率、术后6 个月动脉瘤 成功闭塞率、 术后 6 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率、术后 6 个月动脉 瘤载瘤动脉狭窄≤50%且术后 6 个月未行替代治疗的比率、血 流导向系统即刻植入成功率。安全性评价指标为术后 12 个月与 手术或器械相关的死亡率、不良事件、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。 住院期间、术后 1 个月和术后 6 个月与手术或者器械有关的不 良事件发生率;住院期间、术后 1 个月和术后 6 个月与手术或 者器械有关的死亡率;住院期间、术后 1 个月和术后 6 个月与 手术或者器械有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;住院期间、术后 1 个月和术后 6 个月与手术或者器械有关的神经系统不良事件 发生率。 全分析集(FAS) 包含 128 例,符合方案集(PPS) 包含 127 例,安全集(SS)包含 128 例。主要/次要有效性指标结果
如表 4 所示。结果表明, 术后 12 个月动脉瘤成功闭塞率95%可 信区间满足设定的目标值要求, 达到预期。 表4 临床试验主要/次要有效性评价指标结果
有效性评价指标 FAS PPS
主要评价指标
次要评价指标 术后 12 个月动脉瘤成功闭塞率 术后 12 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率 术后 12 个月动脉瘤载瘤动脉狭窄≤ 50%且术后 12 个月未行替代治疗 术后 6 个月动脉瘤成功闭塞率 术后 6 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率 术后 6 个月动脉瘤载瘤动脉狭窄≤ 50%且术后6 个月未行替代治疗 血流导向系统即刻植入成功率 91.41% 85.94%
99.21%
81. 15% 68.03%
98.36%
100% 92. 13% 86.61%
99.21%
80.99% 67.77%
98.35%
100%
安全性指标分析如表 5 所示。 表5 临床试验安全性评价指标结果
该产品在临床应用中通过改变患者动脉瘤腔内的血流动力 学实现动脉瘤的闭塞,可能伴随急性血栓、血管痉挛、早期或 迟发性动脉瘤破裂、载瘤动脉闭塞/狭窄、分支动脉闭塞/血流 缓慢、延迟愈合或长期不愈、出血等风险。根据申请人提供的 申报资料,经综合评价,在目前认知水平上,认为该产品为患 者带来的受益大于风险。
参照《YY/T 0316-2016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》,对 该产品进行风险分析。对目前已知及可预测风险采取了风险控制措施, 经综合评价,在目前认知水平上,认为该产品上市带来的获益/受益大 于风险。为保证用械安全, 需在说明书中提示以下信息: (一) 明确的产品适用范围 该产品用于成人患者颈内动脉(岩骨段至末端)与椎动脉 未破裂的囊状或梭状的宽颈(瘤颈宽≥4mm 或瘤体/瘤颈比<2) 动脉瘤, 且载瘤血管直径≥2.0mm 且≤5.6mm。 (二) 警示及注意事项 1. 如果无菌屏障已打开或受损,请勿使用。 2.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为无菌产品,仅供一次性使用。请勿 对器械进行再利用、再加工或再灭菌处理。 3. 如果标签难以辨认,请勿使用。 4. 使用后,请根据医院、管理部门和/或当地政府的政策处 置产品和包装。 5.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仅能由接受过经皮穿刺、血管内操作 技术的医师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或其他血管病变,并在配备有 合适 X 射线透视设备的医疗场所使用。 6. 医师在对患者使用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前,应接受适当培 训。
7. 对镍、钴铬或铂钨金属过敏的患者可能会对血流导向密 网支架植入物产生过敏反应。 8. 若患者血管造影证实解剖结构不适宜血管腔内治疗(如 严重颅内血管扭曲或狭窄),请勿使用该产品。 9.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设计用于在高质量透视导向下操作。 如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阻力,请在继续操作之前确定产生阻力的 原因。 10. 请勿扭转或旋转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输送系统。 11. 小心排出整个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输送系统中的空气, 以避免空气意外进入系统。 12. 如果观察到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有任何疑似缺陷,请勿 使用该器械,并用新的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更换。 13. 如果在进入或取出过程中任何时候感觉到异常阻力, 则应作为独立单元移除导引鞘/导引导管/微导管和血流导向密 网支架。在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输送或取回过程中施加过大的力 可能会导致植入物和输送组件损坏。 14. 在未将植入物完全回收到微导管之前,请勿在载瘤血 管中重新定位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植入物。须将血流导向密网支 架植入物完全回撤/回收入微导管, 并在所需的目标位置重新部 署。
15. 请勿尝试部分释放并重新回收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超过 三次。 16. 确保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植入物的近端和远端落在载瘤 血管的直管段中。 17. 在部署/释放后,请勿试图重新定位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植入物。 (三) 禁忌证 1. 对抗血小板或/和抗凝有治疗禁忌的患者。 2. 活跃细菌感染的患者。 3. 对造影介质过敏的病人。
本申报产品属于创新医疗器械(受理号: CQTS2000028 ) 。 申请人的注册申报资料符合现行要求,依据《医疗器械监督管 理条例》(国务院令第 739 号)、《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 办法》(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 号)等相关医疗器械法 规与配套规章,经系统评价后,建议准予注册。
2022 年 10 月 17 日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