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理号:JQZ2300453
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技术审评报告
产品中文名称:一次性使用心脏脉冲电场消融导管
产品英文(原文)名称:FARAWAVE Pulsed Field Ablation Catheter
产品管理类别:第三类
申 请 人 名称:FARAPULSE, Inc.
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
目 录
基本信息 3
二、申请人住所 3
三、生产地址 3
技术审评概述 3
一、产品概述 4
二、临床前研究概述 5
三、临床评价概述 7
四、产品受益风险判定 9
综合评价意见 11
基本信息
一、申请人名称
FARAPULSE, Inc.
二、申请人住所
3715 Haven Ave, Suite 110, Menlo Park, CA 94025, USA
三、生产地址
3700 Rue St-Patrick, Bureau 102, Montreal, Quebec H4E 1A2, Canada
302 Parkway Global Park, Heredia, Costa Rica
技术审评概述
一、产品概述
(一)产品结构及组成
产品由一次性使用心脏脉冲电场消融导管和导管连接电缆 组成。
(二)产品适用范围
产品在医疗机构使用,与本公司生产的心脏脉冲电场消融 系统(消融仪型号: 61M401、记录模块型号: 61M407,软件发 布版本:4)配合使用,用于药物难治性、复发性、症状性的阵 发性房颤患者的治疗。
(三)型号/规格
41M401、41M402。
(四)工作原理
该产品与本公司生产的脉冲电场消融设备配套使用,利用 陡脉冲电场对组织细胞产生的不可逆电穿孔效应,选择性作用 于心肌组织并产生细胞凋亡坏死, 以实现肺静脉电隔离从而对 阵发性房颤起到治疗作用。
导管前段采用“花键式”设计,共由 5 个花键构成,每个 花键上有 4 个电极;同一个花键上的 4 个电极作为同一整体输
送能量,与相邻花键之间互为正负极进行电场放电。导管在手 柄调节装置下可展开为不同的形态,完全展开时为“花瓣形”, 部分展开式为“网篮型”,不同的形态可适用于不同肺静脉的尺 寸结构。
二、临床前研究概述
(一)产品性能研究
申请人提供了产品性能研究资料以及产品技术要求的研究 和编制说明,给出了外观、尺寸、物理性能、射线可探测性、 化学性能、无菌、内毒素、电学性能、电气安全和电磁兼容等 功能性、安全性指标的确定依据。产品技术要求中各指标参考 了相关的国家、行业标准,包括:YY 0285.1-2017 等。
(二)生物相容性
申请人依据 GB/T 16886.1 标准对成品中与患者直接接触的 导管电极及管身的生物相容性进行了评价。所评价材料短时接 触人体循环血路,实施了生物学试验(细胞毒性、皮内反应、 致敏、急性全身毒性、热原、溶血、补体激活、体内血栓形成), 提交了境外检测机构出具的生物学试验报告。
(三)灭菌
导管和线缆均由生产企业进行环氧乙烷灭菌,无菌保证水 平为 10-6, 申请人提交了本公司典型产品的灭菌确认方案和报
告, 以及可代表申报产品灭菌效果的支持性资料,提交了残留 毒性研究及 EO 和 ECH 的残留量测试报告。
(四)产品有效期和包装
导管和线缆均为一次性使用,无菌方式交付,货架有效期 两年,申请人采用加速老化方式进行有效期验证,提交了试验 方案和报告,对老化后产品进行各项测试,结果符合要求。
(五)动物研究
申请人提交了一系列临床前动物试验资料,包括一项 GLP 研究和多项非 GLP 研究。
1. 非 GLP 研究 PCR0578、PCR0792、PCR0856:主要目的是 评估最大消融剂量下的即刻和远期安全有效性、在极端情况下 消融的食管安全性以及对下游器官血栓栓塞情况。 结果显示, 肺静脉隔离和透壁效果良好,无膈神经麻痹、食管损伤及肺静 脉狭窄发生,下游器官(脑、肝及肾)未见血栓栓塞事件。
2. GLP 研究 ANS2561:主要目的是针对最小消融剂量和最 高消融剂量进行安全有效性验证。有效性数据分析显示,不同 消融剂量下的即刻手术成功率均为 100%,术后 1 个月电标测结 果显示 PVI 维持率均为 100%,肺静脉组织切片显示透壁消融占 96.6%,各剂量下的透壁切片百分比均相似。安全性数据分析显 示,各剂量下的试验猪术后均无膈神经麻痹、心包填塞、传导
阻滞及肺静脉狭窄等不良事件发生。下游器官大体及组织病理 结果均未见血栓栓塞迹象。
(六)量效关系研究
申请人提交了基于仿真模型、动物试验、临床试验等数据 总结的量效关系研究资料。基于早期临床研究的神经肌肉刺激 情况确定了产品最终采用双相脉冲模式,基于仿真研究和动物 试验数据确定了有效输出电压范围,并提供了分别使用不同输 出电压(1800/1900/2000V)下的动物试验及临床试验数据,结 果显示不同的输出电压均可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有效性。
(七)有源设备安全性指标
产 品 符 合 GB 9706.1-2020 、 GB 9706.202-2021 、 YY 9706.102-2021 等电气安全标准要求,提供了医疗器械检验机构 出具的配合本公司心脏脉冲电场消融系统一同开展的检验报 告。
(八)其他
申请人还提交了产品可用性的研究资料。
三、临床评价概述
申请人选择临床试验路径进行临床评价,临床试验设计为 前瞻性、多中心、随机对照非劣效,对照组为射频消融或冷冻 消融。
临床试验入选受试者药物难治性、复发性、症状性的阵发 性房颤患者。临床试验在境外 35 家研究中心开展,计划纳入最 多 900 例受试者,实际入组 706 例,其中 607 例受试者接受器 械治疗(试验组 305 例,对照 302 例),临床试验的主要评价指 标包括主要有效性评价指标和主要安全性评价指标,主要有效 性评价指标为术后 12 个月的远期治疗成功率(定义包括即刻手 术成功,仅使用随机分配的器械完成 PVI;远期治疗成功的定义 为无意向治疗失败事件:术中使用非随机分配的器械完成 PVI; 空白期后出现房颤(AF)/房扑(AFL)/房速(AT)复发、复律 或使用任何用于治疗 AF/AFL/AT 的 I 类或 III 类或 IV 类 AADs; 任何事件发生 AF/AFL/AT 的再消融或使用胺碘酮);主要安全性 评价指标为术后 12个月与器械或操作相关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 率(主要不良事件包括术后 7 天内死亡、心梗、持续性隔神经 麻痹、卒中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(TIA)、外周器官血栓栓塞事 件、心包填塞/心肌穿孔、心包炎、肺水肿、血管通路并发症、 心脏传导阻滞及胃或幽门痉挛,以及术后 12 个月内发生的肺静 脉狭窄或心房食管瘘)。次要评价指标包括总 PV 横截面积(定 义:与术前相比,术后 3 个月心脏 CT/MRI 测量的肺静脉横截面 积变化)、严重消融并发症(试验随访期间任何时间发生的肺静 脉狭窄、持续性隔神经麻痹和心房食管瘘)、非严重/严重复合
安全性终点(CSE)事件(相关 SAE 为死亡、心梗、持续性隔神 经麻痹、卒中、 TIA、外周或器官血栓栓塞、心包填塞/穿孔、 心包炎、肺水肿、血管通路并发症、心脏传导阻滞、胃动力障 碍/幽门痉挛、肺静脉狭窄、心房食管瘘)、心律复律、住院、 相关 SAE 和相关卒中或 TIA、心脏或肺部 SAE、隔神经损伤情况、 卒中或 TIA 发生情况。
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即刻手术成功率均为 99.3%,试验组术后 12 个月治疗成功率 70.0%(95%置信区间为 64.9%,75.5%),对照组术后 12 个月治疗成功率 66.9%( 95%置 信区间为 61.7%,72.6%) ,两组成功率差值为 3.1%(95%置信 区间为-4.5%,9.9 %)。试验组术后 12 个月与器械或操作相关 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试验组为 2.1%,对照组为 1.5%,两组主 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值及 95%CI 为 0.6%(-1.5%,2.8%)。次要 评价指标结果显示,试验组与对照组相当。
四、产品受益风险判定
产品利用脉冲电场能量作用于心肌组织产生不可逆电穿孔 效应,用于药物难治性、复发性、症状性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的 治疗。产品采用非热消融原理,预期可能降低周边正常组织的 热损伤风险。
主要风险为手术过程中的不良事件,包括心脏穿孔、心包
填塞、心包炎、肺水肿、假性动脉瘤、死亡、短暂性脑缺血发 作等。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产品的不良事件发生概率与其他能量 消融产品无显著差异。
根据申请人提供的申报资料,经综合评价,在目前认知水 平上,认为该产品的上市为适用人群带来的受益大于风险。
综合评价意见
该产品为创新特别审批医疗器械(受理号 CQTS2100188)。 依据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》(国务院令第 739 号)、《医疗器 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》(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 47 号) 等相关医疗器械法规与配套规章,经对申请人提交的注册申报 资料进行系统评价,申报产品符合安全性、有效性的要求,符合 现有认知水平,建议准予注册。
2024 年 6 月 20 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