皕晟百科
ENCYCLOPEDIAS
|
【审评报告】生物可吸收雷帕霉素洗脱冠脉支架系统受理号:CQZ2300716
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技术审评报告
产品中文名称:生物可吸收雷帕霉素洗脱冠脉支架系统 产品管理类别:第三类 申 请 人 名 称: 上海微创医疗器械(集团)有限公司
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
目 录
基本信息
一、申请人名称 上海微创医疗器械(集团)有限公司
二、申请人住所 中国(上海)自由贸易试验区张东路1601号
三、生产地址 中国(上海)自由贸易试验区牛顿路501号、中国(上海) 自由贸易试验区张东路1601号、中国(上海) 自由贸易试验 区张东路1661号E楼地下1层A区
技术审评概述
一、产品概述 (一)产品结构及组成 该产品由药物支架和输送系统组成。支架由支架基体、 显影标记、药物涂层三部分组成。其中支架基体材料为左旋 聚乳酸(PLLA),在支架近远端各有一个显影标记物,药 物涂层由雷帕霉素和外消旋聚乳酸(DL-PLA)组成,药物为 雷帕霉素,于支架外表面单面喷涂,剂量密度 4µg/mm,载 药量 43.33µg-154.66µg。输送系统为快速交换式球囊扩张导 管。辐照灭菌, 一次性使用。 (二)产品适用范围 适用于冠脉原发病变引致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,用 以改善冠状动脉腔内直径,病变长度小于25mm,参考血管直 径为2.5-4.0mm。 (三)型号/规格 表 1 产品型号/规格表
(四)工作原理 产品通过输送系统输送至靶病变后, 通过球囊充压 扩张支架,扩张原发冠状动脉血管狭窄,涂层中雷帕霉素药 物缓释释放, 目的是抑制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。外消旋聚乳 酸(DL-PLA)涂层载体和左旋聚乳酸(PLLA)支架基体可 逐步生物降解和吸收,最终代谢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。 (一)产品性能研究 1.产品技术要求研究 产品技术要求研究项目如表 2 所示。 表 2 产品技术要求研究项目摘要
2.产品性能评价 依据产品技术要求, 申请人提供了产品技术要求性能指 标的制定依据,并进行了相应的性能研究。产品性能评价还 包括应力应变分析、支架疲劳耐久性、涂层耐久性和微粒产 生、MRI兼容性研究、支架体外降解性能研究、支架体内外 降解性能相关性研究、药物涂层完整性、药物纯度、药物涂 层厚度、药物释放体内外相关性研究、与术中液体相容性等 药物涂层相关性能研究、支架主体和涂层关键材料的理化性 能研究、灭菌对支架聚合物影响研究、支架主体关键工序工 艺研究、药物涂层工艺研究、压握工艺研究、辐照灭菌等研 究,结果表明产品符合设计输入要求。 (二)生物相容性 该产品包括支架和输送系统两个部分,其中支架为植 入器械, 与循环血液长期接触,能够在人体进行降解;输 送系统为外部接入器械, 与循环血液短期接触。申请人依 据 GB/T 16886 系列标准进行了生物相容性评价,支架的生 物学试验包括血液相容性、细胞毒性、急性全身毒性、皮 内刺激、迟发型超敏反应、植入、遗传毒性、亚慢性毒 性;输送系统的生物学试验包括血液相容性、细胞毒性、
急性全身毒性、皮内刺激、迟发型超敏反应;支架系统的 热原生物学试验,并针对不同降解阶段的降解产物进行了 化学表征并提供了毒理学评价。综上,产品的生物相容性 风险可接受。 (三)灭菌 该产品无菌状态提供,采用辐照灭菌。申请人提供了灭 菌适用性、灭菌确认报告,证明无菌保证水平为 10-6,灭菌 后产品性能符合要求。 (四)产品有效期和包装 该产品储运温度为 2-8℃ , 货架有效期为 1 年。申请人 提供了有效期的验证报告,验证实验为实时老化验证,包括 产品稳定性验证、模拟运输试验验证、包装完整性验证。 (五)动物研究 为考察支架体内植入后的安全性和降解性,使用猪为动物模型共进行了 3 项动物试验。 1.第 1 项动物试验为对照实验,通过冠状动脉造影、光 学相干断层扫描(OCT)和组织病理切片等分析支架植入 后的安全性。 2.第 2 项动物试验为评估降解性能和长期安全性的动物 试验,用冠状动脉造影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(OCT)、组织病 理切片、凝胶渗透色谱法(GPC)等手段分析植入后聚合物 支架的长期安全性和降解性能,评估时间点包括 1D 、3D、
1M、3M、9M 、12M 、18M、24M、30M、36M、42M、48M, 评估终点主要包括内皮化程度、支架聚合物降解情况、血栓 形成情况等。 3.第 3 项动物试验为药代动力学及局部组织药物代谢研 究。 申请人选择临床试验路径进行临床评价,临床试验的目 的为评价生物可吸收雷帕霉素洗脱冠脉支架系统的安全有 效性,提交了 FUTURE-II 随机对照研究和 FUTURE-III 单组 目标值研究。 (一)FUTURE-II 临床试验目的是评价申报产品用于扩大原发性冠状动 脉狭窄直径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, 选择国内已上市 XIENCE 依 维 莫 司 洗脱 冠 状 动脉 支 架 系 统(国械 注进 20193130313 )为对照器械。临床试验采用随机、平行对照、 非劣效设计。 1.试验方案 临床试验在 28 家临床机构开展,计划入组 430 例受试 者,实际入组 433 例受试者,其中,FAS 集试验组 215 例, 对照组 218 例;造影随访(QCA)试验组 188 例,对照组 191 例;QCA PPS 集试验组 184 例,对照组 186 例;SS 集试验 组 215 例,对照组218 例。
临床试验的主要有效性评价指标为 12 个月的病变节段 内晚期管腔丢失,主要次要终点为支架丝内膜覆盖百分比。 次要评价指标为 12 个月的靶病变失败(TLF,包括心源性死 亡、靶血管相关的心肌梗死及缺血驱使的靶病变血运重建)、 患者相关复合终点(PoCE,包括全因死亡、所有心肌梗死以 及任何血运重建)、器械成功(支架植入后术后目测残余狭窄 <30%且 TIMI3 级血流)、病变成功、临床成功、ARC 定义 的支架血栓事件、其他终点(死亡、心肌梗死、冠脉血运重 建、心绞痛事件、术后用药情况);安全性评价指标为不良事 件率。 申请人提交了随访 3 年的报告,总随访时间为 5 年。 2.试验结果 ( 1 )主要评价指标 主要终点分析(按病变):QCAFAS 集中,试验组的 12 个月病变节段内晚期管腔丢失均值(±标准差)为0.17(±0.27) mm,对照组的 12 个月病变节段内晚期管腔丢失均值(±标 准差)为 0.18 (±0.37)mm ,95%置信区间为[-0.07, 0.06]mm ( p<0.0001 ); QCA PPS 集 中, 试 验 组 的 主 要 终 点 为 0.17±0.27mm,对照组的主要终点为 0.19±0.37mm,95%置信 区间为[-0.07, 0.06]mm(p<0.0001 )。非劣效假设成立。 主要终点分析(按受试者):QCA FAS 集中,试验组的 12 个月病变节段内晚期管腔丢失均值(±标准差)为 0.17 (±0.27)mm,对照组的 12 个月病变节段内晚期管腔丢失均
值(±标准差)为 0.18 (±0.37)mm,95%置信区间为[-0.07, 0.06]mm (p<0.0001 );QCAPPS 集中,试验组的主要终点为 0.17±0.27mm,对照组的主要终点为 0.19±0.37mm,95%置信 区间为[-0.07, 0.06]mm (p<0.0001 )。非劣效假设成立。 主要次要终点分析(支架丝水平者):试验组的支架丝内 膜覆盖率为99.3%(6817/6868),对照组为98.8%(7558/7653 ), 差值 0.8%,95%置信区间为[-0.5%, 2.1%](p<0.0001 )。 (2)次要评价指标 12 个月的靶病变失败(TLF,包括心源性死亡、靶血管 相关的心肌梗死及缺血驱使的靶病变血运重建)试验组和对 照组分别为 1.9%和 3.2%,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。 患者相关复合终点(PoCE,包括全因死亡、所有心肌梗 死以及任何血运重建)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 8.0%和7.9%, 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。 器械成功(支架植入后术后目测残余狭窄< 30% 且 TIMI3 级血流)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 99.6%和 100%,两组 间无统计学差异。 病变成功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 100%和 100%,两组间 无统计学差异。 临床成功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 99.1%和 100%,两组间 无统计学差异。 ARC 定义的支架血栓事件试验组和对照组均为 0%,两
组间无统计学差异。 其他终点包括死亡、心肌梗死、冠脉血运重建、心绞痛 事件,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 0%和 0.5%、0.9%和 0.5%、7.5% 和 7.4% 、7.0%和 6.9%,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。 (3)安全性评价指标 术后 1 年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69.3%,对照组不良 事件发生率为 68.8%,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。 (二)FUTURE-III 1.试验方案 临床试验在 61 家临床机构开展,入组 1205 例受试者, 其中,FAS 集 1204 例,PPS 集 1190 例,SS 集 1204 例。临 床试验的主要评价指标为 12 个月的靶病变失败,安全性评 价指标为 12 个月的不良事件发生率;次要评价指标为 12 个 月的器械成功、病变成功、临床成功、器械相关复合终点 (DoCE)发生率、受试者相关复合终点(PoCE)发生率、死 亡率、心肌梗死发生率、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率、靶血管血 运重建发生率、任何冠脉血运重建发生率、ARC 定义支架血 栓发生率、心绞痛发生率。 2.试验结果 ( 1 )主要有效性评价指标 主要有效性评价指标:FAS 集,靶病变失败率为 2.57%, 95%置信区间为[1.76%, 3.63%],上限低于预设的目标值 6.6%;
PPS 集,靶病变失败率为 1.93%,95%置信区间为[1.23%, 2.89%],上限低于预设的目标值 6.6%。假设成立。 (2)次要评价指标 FAS 集即刻器械成功、病变成功、临床成功分别为 99.92%、100%和 99.17%,12 个月的器械相关复合终点(DoCE) 发生率 1.92%,受试者相关复合终点(PoCE)发生率 4.01%, 死亡率 0.42%,心肌梗死发生率 1.01%,靶病变血运重建发 生率 0.92%,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 1.34%,任何冠脉血运 重建发生率 2.77%,ARC 定义支架血栓发生率 0.0%,心绞痛 发生率 11.57%。 PPS 集即刻器械成功、病变成功、临床成功分别为 100%、 100%和 99.16% ,12 个月的器械相关复合终点(DoCE)发生 率 1.93%,受试者相关复合终点(PoCE)发生率 4.03%,死 亡率 0.42%,心肌梗死发生率 1.01%,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 率 0.93%,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 1.35%,任何冠脉血运重 建发生率 2.78%,ARC 定义支架血栓发生率 0.0%,心绞痛发 生率 11.47%。 (3)安全性评价指标 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71.84%,SAE 发生率为 19.35%,器 械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1.11%。 综上, 申请人提供的临床评价资料符合目前的临床审评 要求。
四、产品受益风险判定 该产品临床使用为适用人群带来的主要受益为改善有 症状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管腔直径,主要风险包括 PCI 术中 常见的风险及术后支架内血栓、心肌梗死、死亡等事件。 根据申请人提供的申报资料,经综合评价,在目前认知 水平上,认为该产品的上市为适用人群带来的受益大于风险。 为保证用械安全,基于对主要剩余风险的规避,需在说明书 中提示以下信息。 (一)产品适用范围 适用于冠脉原发病变引致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,用以改 善冠状动脉腔内直径,病变长度小于 25mm,参考血管直径 为 2.5-4.0mm。 (二)警示及注意事项 1.支架植入术需在有条件能立即实施冠脉搭桥手术的医 院中进行。 2.不要和不同材料的支架合并使用。 3.不要使用乙碘或低碘类造影液。 4.产品不可与有机溶剂(如酒精)、去污剂等接触。 5.目前没有多个支架(3 个及 3 个以上)使用的临床数 据,暂时无法评估其临床安全性。 6.生物可吸收支架用于病变部位预先放射治疗的病人的 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没有建立。
7.还没有试验证明使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切除器械(定 向冠脉内斑块切除导管,冠脉旋切导管)或激光成形术与生 物可吸收支架植入联合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 8.对于孕妇使用生物可吸收雷帕霉素洗脱冠脉支架系统 没有足够的临床试验。 9.对哺乳期妇女实施植入支架手术之前,应充分考虑植 入支架对哺乳期妇女的风险和受益。 10.还没有临床试验证实生物可吸收支架对于低于 18 岁 以下的未成年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 11.已知有几种药物对雷帕霉素的代谢有影响,其他药物 的相互作用可以从已知的代谢效果中推测出来。雷帕霉素的 代谢受 cytochrome P450 IIIA4(CYP3A4)和 P-glycoprotein 的酶抑制作用。在决定对服用可能与雷帕霉素相互作用的药 物的病人植入生物可吸收支架,或对近期植入了生物可吸收 支架的患者药物治疗时,应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的潜在影响。 还没有试验证实药物相互作用对植入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安 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。 12.接受过肺移植的病人而口服雷帕霉素进行治疗的鲜 有报告。对血管而言,近期植入生物可吸收支架的雷帕霉素 的浓度可能比全身浓度高好几倍, 因此,应对生物可吸收支 架的存在而危害冠脉吻合术疗效的可能性给予考虑,在现有 的临床试验中尚未发现相关事件。
13.在肾移植患者中,病人的血清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酸 酯会由于口服雷帕霉素而升高,并且有一些病例需要治疗, 这种效应存在浓度依存性。如果根据说明书进行使用, 因植 入生物可吸收支架而产生的雷帕霉素系统浓度将远远低于 口服雷帕霉素,但是这些浓度对血脂的长期影响还是未知数。 14.非临床测试表明,在下列条件下,生物可吸收支架可 安全地进行核磁共振检查(MRI):( 1 )静态磁场强度不大于 3T;(2)空间磁场梯度不大于 36T/m;(3 )在 3T 下,最大全 身平均比吸收率(SAR)为 2.0W/kg 或更低,持续 15 分钟的 扫描。非临床测试中,在静态磁场强度为 3T 的环境下,当磁 场空间梯度达到 6.808T/m 时,支架偏转角度为 1°; 在 0°-360° 范围内夹角每变换 10°测量,最大磁致扭矩为 1.25*10-5N*m, 小于重力引起的最大扭矩(5.52*10-4N*m)。非临床测试中, 在磁场强度为 3T 的环境中,在最大全身平均比吸率( SAR) 为2.0W/kg 的条件下持续扫描 15 分钟,支架升温小于 1.17°C。 非临床测试中,在磁场强度为 3T 的环境中,支架长度方向 上产生的最大影响干扰支架轴线平行于主磁场时,最大伪影 宽度为 1.49mm;支架直径方向上产生的最大影像干扰为支 架轴线垂直于主磁场时,最大伪影宽度为 1.08mm;(伪影宽 度=(伪影尺寸-样品尺寸)/2)。临床测试中, 因测试因子有 差异,磁共振图像的质量可能会受到影响。 15.支架操作注意事项:( 1 )勿将支架从输送系统上取下
来——这会损伤支架和/或引起支架栓塞。支架系统要作为一 个整体进行操作;(2)植入之前不要碰触支架;(3 )在输送 系统到达目标病变之前,不要回抽球囊;(4)操作时特别小 心不要以任何的方式将支架从球囊上脱离,这在将支架系统 从包装的盘管中取出、穿上导引导丝, 以及通过旋转式止血 阀的孔向前推进时尤其重要;(5 )勿用手把持支架(如用手 指旋转装载在球囊上的支架),否则可能会使支架松动从而 导致支架脱载;(6)只能使用合适的方式扩张球囊。勿用气 体或其他任何气态物质扩张球囊,这会导致支架释放困难和 展开不均匀。 16.植入支架注意事项:( 1 )在支架释放之前不要提前扩 张球囊;(2)使用导引导管的内腔尺寸必须与支架系统匹配; (3 )在支架完全扩开之前,不要回抽球囊,这会导致支架从 球囊上过早脱载;(4)在正常情况下,输送器充分扩开支架, 球囊不破裂,但当球囊加压后膨胀不一致,即球囊远端部分 远远超过支架部分的膨胀程度时,球囊远端部分对支架产生 的轴向剪切力会导致球囊拴住支架,需要外科手术取出。万 一球囊破裂,应撤出系统,如有必要,通过导引导丝交换一 个新的球囊导管来完成支架的扩张;(5 )植入支架可能会引 起支架部分的远端和/或近端血管夹层,从而导致血管紧急闭 塞,需要借助其他介入治疗(CABG,进一步扩张,再次植入 支架及其他的介入治疗);(6)支架在血管中没有到达正确的
病变部位之前,不要扩张支架(见注意事项——支架/系统回 撤注意事项);(7)植入支架可能会累及侧支血管;( 8 )在球 囊扩张过程中应监视球囊压力,不要超过产品标签上标明的 球囊额定爆破压力,否则可能会导致球囊破裂,引起内膜损 伤和动脉夹层;(9)不要尝试用导引导管回拉未完全扩张的 支架,这可能会导致支架从球囊上脱载。整个系统要作为一 个整体回撤(见注意事项——支架/系统回撤注意事项);( 10) 支架取出方法(使用其他导丝,诱捕器和/或钳子)可能引起 动脉系统和/或血管穿刺部位额外损伤,引起的并发症可能包 括出血、血肿或假性动脉瘤;( 11 )确保支架完全覆盖病变部 位,保证支架与血管壁间没有缝隙;( 12)植入过程中避免扭 转导管。 17.支架/系统回撤注意事项:在接近病变之前或支架植 入之前撤回支架系统的任何时候遇到任何异常阻力,都应将 整个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撤出。当整个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回撤 时:不要将输送系统缩回导引导管内;将导引导丝推送到尽 可能安全的冠脉血管末梢;旋紧止血阀, 以保证支架系统与 导引导管连为一体,将导引导管和支架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回 撤。如果不按上述步骤操作,或对支架系统施加额外的力, 可能会导致支架脱落或支架或输送系统的损伤。如果为了接 下来的手术,需要将导引导丝保留在原病变位置,则将除导 丝外的其他系统作为整体一起回撤。
18.植入手术后注意事项:当血管内超声(IVUS)导管、 冠脉导引导丝或球囊导管穿过刚刚植入的支架时, 一定要小 心,以防破坏支架的结构。 (三)禁忌证 生物可吸收雷帕霉素洗脱冠脉支架系统对以下患者禁 止使用:对聚乳酸、铂、雷帕霉素及其衍生物过敏或抵抗者; 无法接受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的患者;对造影剂过敏患者; 病变血管直径<2.5mm 或>4.0mm;不能成功预扩张的严重 钙化病变和极度扭曲病变,支架无法进行准确的输送和展开; 无保护的左主干病变患者。
综合评价意见
该 产 品 属 于 创 新 医 疗 器 械 (创 新 审 查 受 理 号 : CQTS1600006)。申请人的注册申报资料符合现行要求。依据 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》(国务院令第 739 号)、《医疗器械 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》(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 47 号) 等相关医疗器械法规与配套规章,经对申请人提交的注册申 报资料进行系统评价,申报产品符合安全性、有效性的要求, 符合现有认知水平,建议准予注册。
2024 年 07 月 24 日 |